发布日期:2024-09-09 14:03 点击次数:163
【1937年,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厄尔利夫采访时的一张照片】下图是1937年,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厄尔利夫采访时的一张照片,照片的另外一位,是朱德。 这年的毛泽东只有44岁,可他额上的皱纹却已经很深,如刀刻一般,而他的眉眼之间,则透着疲累。快门被按下时,他甚至都没有坐直,背是略弯的状态,而脸上的笑容也有些勉强。
中国有句古话,叫“入门休问荣枯事,观看容颜便得知”,意思是,人的境遇如何,从脸上就能看得出来,1937年前后的毛泽东,的确面临太多劫难,比如当年12月的“十二月会议”上,他因为“海归”王明等的介入而被孤立;同时,他还面临副主席张国焘的叛变,张国焘甚至还在1938年4月4日,直接带着8万人马,投入了国民党的怀抱。
而此时的中国,还正遭遇日军的入侵,如此,毛泽东脸上当然是尽显疲惫了。 可以说,某种意义上,1937年的毛泽东正在渡劫,而这劫难是两个人给的。
毛泽东被孤立的劫难,无疑来自于他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。要知道,当时不同今日,那时的人们对“海归”,是有巨大的崇拜的。没办法,人们总认为“外来的和尚会念经”,革命队伍也不能例外。
王明、康生、陈云等是在1937年11月29日回到延安的,王明摩拳擦掌,要用他在国外学到的“先进”理念,狠狠地烧几把火。因为王明还带回了共产国际的指示,所以,他回来后,中共中央还专门开了一个会,听取王明传达达指示,讨论抗战形势和国共关系等问题。
王明主要的理论有几点,第一:革命的动力是工农小资产阶级、民族资产阶级;第二,抗战中争取国共合作,在全国政权与军事力量上,要承认国民党是领导的优势力量;第三,要拥护统一指挥,八路军也要统一受蒋指挥。 很显然,王明的这些理论,纯粹是纸上谈兵,这个长期在共产国际工作的所谓革命者,对中国政治的了解显然不深刻,而且他缺少真正的基层历练,更缺乏同国内各种政治力量打交道的实际经验。这几乎是所有“空降领导”共同的弊病,可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完全看不到这些问题。
当时的毛泽东,已经经历了大革命由盛转衰的全过程,十年内战时期,尤其红军长征时期,他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等过程中,积累了丰富的国内战斗经验,他对蒋介石早已看得透透的,他对问题的看法自然比王明深刻、准确。 就拿王明说的将八路军的指挥权给蒋介石来说,如果真这么做,几乎等于是自寻死路,为啥?
因为蒋介石虽然在西安事变后被迫同意抗日,可他本质上还是奉行他先前的“攘外必先安内”政策的,后来的结果也证明:他始终消极抗日,积极剿共。 面对这样的蒋介石,你将指挥权交给他不等于自杀吗? 当然,最后中共在实际工作中,并没有真正去贯彻王明的那一套。但无论如何,王明的空降,对革命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。 第二年的3月21日,王明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,擅自起草了《中共中央对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提议》,而且还在不经中共中央批准的情况下,就将“提议”同时送交中共中央和国民党。
直到11月,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,才得到了纠正。结果虽然是好的,但“海归”王明等制造的内耗,无疑让毛泽东和革命耗损巨大。 1937年前后,另一个损耗毛泽东的事,则是前文提到的张国焘叛变的事。 张国焘早就有叛变的想法,他还曾在中央确定共同北上的方针后,擅自带着左路军南下,宣布另立“中央”。好在,这次分裂最终以失败告终。 毛泽东和革命领导,他们对外敌从来强硬,可对于被定义为“自己人”的人,他们从来是怀柔政策。张国焘分裂失败后,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并没有想如何惩罚他,而是为了挽救和帮助他,任命他为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。
可谁能想得到,张国焘居然仍不满足,他有很重的“包袱”,觉得自己以前是红军总政委、红四方面军最高领导人,如今却被批评,面子上实在过不去。他有一种强烈的想要“证明”自己的欲望,而这种证明,就是投奔国民党,没错,他们已经允诺他高官厚禄了。 为了顺利叛逃,张国焘决定再度利用毛泽东的“怀柔政策”。于是,在1938年清明来临之前,他要求见毛泽东,并假惺惺地和他承认自己的“错误”。
毛泽东很耐心地听他说了很久,还对他进行了安慰和鼓励,他对自己的同志,永远有超乎寻常的耐心。 张国焘利用这次机会,请求作为中共代表赴陕西黄帝陵,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。原来,西安事变后,国共达成的协议中有这么一条:每年清明这天,双方各派代表共祭始祖。 毛泽东没想太多就同意了,他怎么也想不到,张国焘居然利用这次机会钻进了国民党的车子,彻彻底底地叛变了。 如果前面王明事件对毛泽东的打击是7级,那张国焘叛变对毛泽东的打击则达到了9级以上。毕竟,相比王明,毛泽东对张国焘寄予厚望,且还带着感情。最重要的是,张国焘的叛变,对革命造成的损失,是不可估量的。 不得不说,1937年前后的毛泽东,当真是在渡劫。
好在,这些劫难,毛泽东都渡过去了,而且,他还在这些劫难中总结了经验教训。还是那句话,劫难若不能把你彻底打倒,它就反而会让你变得更强。